前  言



  

  1920年2月中旬的一天深夜,一辆带篷的骡车在天寒地冻之中,悄悄驶出北京城朝阳门。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是30岁左右的“商人”,戴着金边眼镜,挎着装满账簿的公文包;一个是40岁左右的“病人”,头戴毡帽,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他们,就是被称为“北李南陈,两大星辰”的李大钊和陈独秀。

  他们一个是北大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一个是北大文科学长;一个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驱,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为了帮助陈独秀躲避北洋政府的搜捕,李大钊冒着生命危险护送陈独秀赶赴天津,从天津登船奔赴上海。一路上,他们探讨着中国革命之路———“我们是否也走苏俄的道路,成立布尔什维克式的政党?”

  李大钊认为,在中国建立苏俄式政党,首先需要陈独秀这样有影响的人出面倡导和组织。陈独秀此前刚在《新青年》宣言中称:永不加入“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而苏俄式政党,正是为全社会谋求幸福的政党。

  “好!正是英雄所见略同。”陈独秀高声作答。

  两人一拍即合,朗声大笑。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党的组织在上海成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正式成立,12月更名为“共产党北京支部”。接着,南陈北李分别以上海和北京为中心,在南方和北方各地发展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与会代表共13人,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建立了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中央局书记。

  从此,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在反对北洋军阀、国民党新军阀和日本侵略军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然而,党的成长经历了种种磨难,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充满了坎坷。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党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共产国际的指挥,无论对还是错。而事实证明,共产国际的诸多指令并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在北伐战争势如破竹的时候,共产国际发出一系列持续“左”转的指令,尤以“五月指示”为最。在国民党已全面排斥共产党的情况下,要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组建自己的军队,改造国民党,无异于天方夜谭。而随后在一连串的反右倾中,共产党出现了一连串的“左”倾暴动;王明的上台,更是将党带入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沉痛灾难之中,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之初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仅通过第四道封锁线,尤其湘江一战,红军死亡人数便高达30500多人!

  与此同时,共产国际几乎“包办”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的人选,在出现陈独秀抵制“五月指示”之后,以理论走红共产国际的瞿秋白被推举上台;紧接着,瞿秋白从“左”倾盲动错误造成的危害中败下阵来。面对陈独秀、瞿秋白这些大知识分子领导的错误,共产国际开始迷信工农出身的干部,于是,工人出身的向忠发登上了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宝座”。

  而在向忠发与李立三联合违抗共产国际命令的事件发生之后,共产国际越发觉得建立一个听话的中国支部,比建立一个有作为的中国支部更为重要,于是,被共产国际看好的留苏学生“出场”了,第一个上台的便是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的亲信、27岁的王明。随着王明出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24岁的博古成为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而苏联的肃反扩大化,更是将对党内同志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带入了中国党内,不仅使20世纪30年代各根据地大批革命同志蒙冤被杀,而且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斗争。

  在党内斗争的发展中,在党的成长壮大中,党的早期领导人相继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归宿。他们之中,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者有之,为革命事业献身者有之,中途脱党者有之,被开除出党者有之,叛变投敌者有之,在“文革”中受迫害者有之……

  陈独秀在与共产国际及其中国支部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中被开除出党,直至在贫病交加中离世,最终未能恢复党籍;张国焘背负着本不应由他承担的西路军全军覆没的罪名,投靠了国民党,最终老死加拿大;王明忠实地履行了共产国际“左”右倾路线,带着对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负,在莫斯科落幕人生;为党的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张闻天、李立三,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等人,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原因,党的早期领导人中,除了被肯定被颂扬的之外,其他人有的被尘封,有的被贬损,有的被全盘否定……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披露,早期领导人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选取处于中共早期领导核心的、在党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中共高层领导10人,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包括大批原始资料、大量同时代人口述文章,借鉴党史权威认定的成果资料,通过大量客观事实,记述他们的生平事迹,还他们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力求客观、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