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静谧的夜,朦胧的月光照在繁华的长安城中,万家灯火已熄,唯有一处宅院亮着灯盏,凉风拂过,烛光摇曳,院内一片凄凉。
这宅院主人名叫张籍,患有眼疾,几乎如盲人一般。他必须在屋中摆满灯火,照得如白昼一般,才能模模糊糊地看见书籍。
张籍凝视着案几上的一封封书信,愁眉紧锁。那信笺上清清楚楚写着寄信人的名字:李师道。此人乃当朝司空,位高权重,如今已开始拉拢文人和官员,恐怕是在谋划对君王不利之事。
身为太常寺太祝的张籍,自然也收到了李师道的书信。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选错了道路,结果万劫不复,沦为罪人。张籍不是糊涂之人,他清楚李师道的为人,倘若自己直言拒绝,那必然会引来杀身之祸。时局动荡不安,任何人都无法全身而退,他必须做出选择。
这个夜晚,注定无眠。窗外传来阵阵风声,仿佛在催促着他做最后的决定。
不久前,他的恩师韩愈为了不让董邵南投靠藩镇,曾作《送董邵南序》劝阻。当年,张籍与韩愈相识,成为韩愈的门下弟子,跟随韩愈多年,他自知师长一向厌恶藩镇割据,若他依附李师道,那便是有辱师门,今生今世都无法得到韩愈的原谅。
张籍入朝为官多年,不求高官厚禄,只愿本本分分,报效君王。纵然李师道盛情相邀,他的心也丝毫不会动摇。
身居朝堂,便意味着承受着风险,多少文人考取功名后迷失自己,最终在汹涌的深潭中越陷越深?如今,这潭水已经蔓延到他的脚下,他必须尽快逃离。
于是,他连夜写下这首《节妇吟》,婉拒李师道的招揽。
诗句极为巧妙,一语双关,倘若不知事情的前因后果,外人可能以为这仅仅是一首关于女子的诗。
诗中以闺中女子之口倾诉衷肠:君知道我已嫁作人妇,仍然送我一对明珠,我为君的一番情意而感动,时常把明珠系在红罗裙上。我的家就连着皇宫,夫君在皇宫中当值。虽知道你真心如明月,但我也曾发誓要与夫君同生共死。我虽不愿拒绝君的深情,但仍要将明珠归还,有缘无分,只遗憾没能在未嫁之时与君相识。
寥寥数句,便能看出这个女子陷入感情旋涡中,她已经有结发夫君,夫妻二人情意浓浓时,却有一个男子赠她明珠,表示心中的爱慕之情。
赠妾双明珠,可见这个男子出手阔绰,绝非等闲之辈,加之甜言蜜语,若是意志不坚定的女子,很容易迷失在其中,然而,女子却记得自己与夫君的誓言:同生死。
她的夫君也并非无能之人,她家中连着皇宫,可见她身份高贵,夫君又在宫中,定是官宦人家。女子生性善良,不忍重伤这个男子,于是含着泪将明珠还给他,无奈地道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
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句深情的话语中饱含着多少不舍,很明显,她也对这个男子动了真情,只是可惜他们相识太晚。有时候,时间不对,即便遇到了对的人,也会错过一生。正如诗中的女子,她被男子的深情所感动,可此时她已经为人妻子,若是与男子私会,那便是不贞不洁。
她是个清醒理智的人,所以,没有留下明珠,也没有给那个男子希望。若要怨恨,只能怨恨时间,怨不得他人。
千百年后,痴情男女为情所伤时,也会叹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
那男子收到明珠后,也定不会再纠缠,因为,他已知晓女子的心意,还君明珠双泪垂,他也该对这段感情释怀。
其实这首诗无关爱情,屈原曾以香草美人明志,而张籍也恰好是借诗中女子拒绝李师道。
不过,张籍与诗中女子终究不同,他从来没有被那对价值连城的明珠所感动,也没有被李师道的言语所蛊惑,他自入朝以来,对大唐皇室忠心耿耿,从未改变过。
从诗中“明珠”二字可以看出,李师道应当用重金诱惑过张籍,只是他心志坚定,并未被金钱所惑。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句话总会让人产生误解,觉得诗中女子心性不定,对男子余情未了。
这恰恰是张籍在诗中设下的一个陷阱,他想让李师道读出诗中的纠结与不舍,从而原谅他的婉拒。拒绝李师道这样的人太难,不仅仅要内心坚定,还要有智慧,一言一行皆不能露出破绽,既要拒绝,又不能交恶。
后人,总爱将这首诗与乐府诗《陌上桑》相较,《而庵说唐诗》曾提到:“《陌上桑》妙在直,此诗妙在婉。”
《陌上桑》讲述的依旧是节妇的故事,只不过,这位妇人言语直接,丝毫不留情面。
秦家有女,名为罗敷,善于养蚕采桑。一日,她在城外采桑,太守乘车而过,见罗敷貌美,便上前询问年龄,并邀她一起乘车。
罗敷拒绝道:“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她指责太守愚蠢,并提醒太守,他已有妻子,而自己也有夫君。她的夫君也是为官之人,十五岁为小吏,二十岁入朝为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如此男儿,比太守不知要尊贵多少。
罗敷言语犀利,让这个举止轻佻的太守无地自容。《陌上桑》中的罗敷之所以直,是因为她的夫君位高权重,她可以肆无忌惮地讽刺太守。可张籍却不行,他的官职卑微,哪怕说错一句话,便可能性命不保。
他只能通过一首委婉的诗来自救,李师道收到信后,体会到张籍的无奈,也没有为难张籍。后来,李师道举兵叛乱,被部将所擒,身首异处。这时候,张籍的眼疾已经痊愈,他庆幸自己望见了朝堂渐渐光明。
那个时代的诗人似乎都不喜欢直言相对,他们喜欢运用“比”的表现手法写诗,这种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而暗里却指另一件事情的写法叫比体诗。
在唐代,主试官员除审阅试卷外,还有权参考考生平日所作的诗词歌赋决定去取,在朝中有地位的人如与主试官相识,皆可引荐人才,此种行为称为“行卷”。
那年,进士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张籍收到了一位考生写的诗《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名叫朱庆余,临近科举考试时,他担忧文章欠佳,便写下这首诗,询问张籍的意见。
这首诗描写一位新婚女子,经历了洞房花烛,清晨即将要去拜见公婆。她对镜梳妆,心中不免紧张羞涩,担忧自己是否能讨公婆欢喜。思来想去,妆罢低声问夫君,这眉毛画得如何?
诗人将女子的心思写得如此透彻,透过诗句,仿佛能看见那女子脸上泛起的微微红晕,在夫君耳旁低语。即便千百年后,初次见家长的情侣怕也是这样的心理,忐忑又期待。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朱庆余恰好用洞房花烛夜暗指金榜题名时,他是新妇,张籍是夫君,主考官自然是公婆,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新妇对夫君的低问,也是朱庆余对张籍的低问。朱庆余想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否能金榜题名,又不敢直言相问,便只能将疑问写在诗中。
张籍读了这首诗后,也回诗一首,答案就藏在诗中,《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一位越州的采菱女,面若芙蓉,她精心打扮好自己,来到湖中心,自知美艳动人,却因为过于爱美,反而怀疑起自己,沉思着:自己究竟美不美?
为何会怀疑自己的美?源于不自信,采菱女本就天生丽质,却有一颗自卑的心。这一点,与朱庆余如此相像。
那么,到底她美不美呢?诗人很快便给出了答案,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虽然齐地产贵重的丝绸,却并不值得人们看重。一曲采菱女的歌声,已经敌过万金。
朱庆余来自越州,这里的采菱女正是指他。朱庆余的疑惑,张籍回答得清清楚楚,既然文采非凡,已无须担忧。
二人一问一答,如此巧妙,可见心意相通。
有些话终究无法用言语说出,文字的妙处恰恰就在这里,通过文字将心意慢慢表达,不急不缓,一切都刚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