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勤学苦练,无悔春光

原文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译文

  人活一辈子,就像花草树木繁荣,一春一秋,非常短暂。年少时不知道勤学苦读,弹指间就会变成白发老翁。月亮过了十五后光明就会越来越少,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也就不会有大的作为了。


评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在《短歌行》中如此慨叹人生的短促。生命如同朝露般短暂,转瞬即逝,不会留给人们过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的去向,更不会任凭人们去挥霍。人的生命最多不过百年,而百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既然有幸生存在天地之间,岂能不好好地生活,让自己的一生发光发热?若想不使人生虚度,就需要珍惜每一天的时间,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

  人的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青少年时代,这个时候人们风华正茂、春风得意,正是学习和创业的大好时机。如果错过了,等到年老体衰,记忆力减退之时再从头学起,恐怕已经力不从心了。所以,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它还属于你的时候,去爱护它、善待它,那么当它离你而去时,自己的内心才不会留有遗憾。

  当然,说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并不代表只有年轻时才能学习和创业,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句话太过悲观也并不合理,人到中年同样可以有所作为,而且可能比少年得志的人成就更大。因为他们已经过了 血气方刚的年龄,虽然在他们身上可能少了年轻人的热情 ,但是却多了一份沉稳与老练,做事情更加懂得深思熟虑,因而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所以,无论是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是人的生命中绝无仅有的一部分,都不应该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只有对得起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精彩的人生。


故事链接

大医李时珍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药学著作,由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花费27年编著完成。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医方11096个,插图1160幅,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药世家,父亲李言闻是当地的名医。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体弱多病的他立志要做一个和父亲一样的名医。但当时民间医生的地位很低,常受到官绅的欺辱,李言闻并不想让儿子再从医,于是便令他读书参加科考。李时珍生性耿直纯真,在十四岁考中了秀才之后,对空洞乏味的八股考试充满了厌恶,之后几次参加举人的考试落榜,让他决定弃官从医。于是,他向父亲表明了自己从医的心迹,李言闻无奈之下答应了李时珍的要求,开始专心教导他医学知识。

  由于对医学的兴趣,李时珍学得很刻苦,没过几年已经可以代替父亲坐堂应诊,在当地小有名气,有很多人慕名拜他为师。李言闻看到儿子在医学方面的天赋也颇感欣慰,他告诫李时珍,行医重在“行”字,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行万里路”,增加自己的见闻。得到父亲的启示,李时珍穿着草鞋,背上药篓,开始了他的“行医”之路。开始,李时珍多在家乡附近的郡县行医 问病,访问当地的名医宿儒。慢慢地,他的足迹越来越广,也越来越远。

  1551年,李时珍被举荐到太医院工作,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有关医药方而的资料。他每天起早贪黑在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对全国各地的药材进行比对,搜集资料。为了了解每种草药的具体习性,李时珍还经常带着学生庞宪和儿子建元到深山旷野中采药。几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河南、河北、湖广、江西、安徽、江苏的很多地方。每到一地,李时珍还会很虚心地向当地人请教。比如芸苔是一种治病的常用药,但在医书中并没有关于这种药材详细的记载,李时珍在询问了一个种菜的老人之后,才知道原来芸苔就是油菜。类似的事情,李时珍遇到过很多,这也让他感觉到了当时医书的不完善之处,于是,编写一部新的医书的想法也就在李时珍脑海中产生了。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编写,但面对浩如烟海的草药资料,如何将它们合理清晰地分类成了摆在李时珍面前的难题。在对之前的草药学著作进行过分析之后,李时珍打破了《神农本草经》将药物简单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而是更详尽地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等共十六部,部之下为纲,纲之下为目,条目清晰,有效解决了药物的检索问题,并且每种草药下面还加入了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更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李时珍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耗时27年,才最终完成了《本草纲目》。全书共一百九十多万字,记载药材1892种,药物图1109幅,药方11096则,其中有374种药材、8000余则药方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它的贡献不仅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还包括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