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山亲昵远山妩媚的自在--山水甲天下中的心情



  

  20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全家放弃了出国旅行的机会。在全世界都被疫情包围的环境中,去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度假都不安全。相较而言,中国几乎成了没有新冠肺炎病毒的净土。除了个别例外,全国人民基本都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全国各地也大多开放了旅游。

  儿子九月份要去上大学。一上大学,就像飞出去的鸟,能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就很少了。于是我决定在他上大学前安排一次全家旅行。我的工作很忙,所以旅行的时间不宜过长。全家人一起商量,终于挤出了四天时间:8月21日至24日。四天也去不了太多的地方,本来想去稻城亚丁或九寨沟转一转,终因路途太折腾而放弃。最后我们决定一起去桂林,来一次相对轻松的度假。

  既然是度假,就需要有几个要素:一是路上不能太折腾,北京到桂林有直飞的航班,不用转机。二是要有一个好的住处,刚好桂林有Club
  Med。这个宾馆是复星集团的郭广昌投资的,他曾向我推荐过几次,我相信品质不会太差。三是要有山清水秀的环境,能让人放松心情,洗涤疲惫。四是最好有可口的美食,让人一纵口舌之欢。总之,就是要走好、住好、吃好、玩好。

  选择桂林,就是因为以上四个条件基本都能满足。我原来去过桂林,不过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做讲座,算是匆匆而过,一眨眼已经十年过去了。那一次,在桂林城里的漓江上,坐上竹排匆匆兜了一圈,只看到了叠彩山、伏波山和象山的山影,而没有感受一下漓江山水甲天下的美丽,而有名的阳朔城,更是未曾谋面。

  这次带着家人,打算以悠闲的心态,好好享受一下漓江的山水。为了避免旅行社各种不靠谱的干扰,我打算所有的行程都自己安排,时间地点都自己掌握,想在宾馆休息或者想去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随心所欲,不受掣肘。唯一需要解决的是交通工具。我想到了可以租一辆车自驾游,也可以包一辆车带着我们游玩,后来我决定选择后者。尽管租车自由自在,也更省钱,但要自己开四天车,总觉得会浪费不少时间。我喜欢在路上工作或阅读。

  订好机票、宾馆和汽车,8月21日,我们正式开启了桂林之旅。去的时候我们乘坐的是海航HU7215,早上8点50分起飞。全家7点出发,到达机场办登机牌、过安检,到休息室吃早餐,然后登机。飞机准时起飞。在飞机上的三个小时,我工作、阅读、写作,觉得没多久飞机就落地了。12点,飞机落地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司机靳师傅已经在机场等待,在随后的四天里,他将全程为我们服务。我的条件是:不计里程,不计时间,我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他要像私人司机一样为我们服务。所有的费用都已提前谈好。

  靳师傅看上去四十多岁,穿着得体,说话温和,一看就是个稳重的司机。于是我心里稍稍放下心来。后来四天的行程证明了我的判断。靳师傅开车稳重,办事也灵活。旅游的时候有一个好司机,真是太重要了。毕竟一个不好的司机和你一路相伴,会严重影响你的心情。

  Club
  Med位于桂林和阳朔之间,并不在桂林城里。从机场到Club
  Med要接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宾馆坐落在大埠乡乡下,四周原来应该是一片农田,后来改建成了一个叫“愚自乐园”的度假胜地。Club
  Med就坐落在愚自乐园中,二者融为一体。Club
  Med的特点是饭菜实行包餐制,早中晚三餐都算在房费里面。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不好的地方是如果你出去玩了在外面吃,餐费也不会退给你。愚自乐园里有山有水,还有很多极有特色的花岗岩雕塑。宾馆主打亲子主题,安排有各种亲子活动,来这里居住的大多数也都是带着孩子的家庭。院子很大,绿树成荫,早起睡前、茶余饭后,是散步的好地方。但南方夏季温度极高,太阳直透肌肤,出去散步,有可能会一头栽倒。我一直希望能够碰上一天烟雨朦胧的日子,可以在烟雨中租个竹筏看漓江山水。但连续四天都是艳阳高照,没有一点下雨的迹象。

  入住后,在宾馆吃了自助午餐。一路风尘仆仆,已经有点疲倦,加上外面艳阳似火,遂决定在房间午休一下。下午4点半,我们出发前往桂林城里。今天的打算是晚上逛逛桂林城,再坐船游览一下两江四湖。两江四湖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项目之一。我请靳师傅帮忙买了两江四湖的游览票,订了晚上8点15分的游船。

  靖江王城和独秀峰

  到了桂林城,时间还早,我们决定先到靖江王城和独秀峰去看一看。靖江王城起初是明朝靖江王朱守谦的藩王府。朱守谦是朱元璋的侄孙。他的藩王府始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用了20年才建成。由于王城地处桂林城中心,就有了“阅尽王城知桂林”之说。“阅尽王城”之所以能够“知桂林”,是因为独秀峰就在王城内,登上独秀峰,整个桂林一览无余。

  在民国时期,整个王城都变成了省政府的办公地点。王城旧的房子被推倒了,建起了带有民国色彩的新楼房,带有很浓厚的时代风味。后来,这个地方加上周边一些地方,就变成了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现在广西师范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已经搬到了新校区,但这里依然保留着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有学生在里面住宿和上课。

  发展旅游业后,学校把王城的核心建筑让出来,建成了5A级旅游景区。师范大学的整体建筑都是黄色的,看上去就像佛教的寺院。建筑大多是二三层楼高,掩映在高大的绿树之中,显得古朴宁静。我不知道广西师范大学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但这些建筑,看上去也像民国的风格。后来上网查了一下,原来1945年11月,因原校舍在战争中被毁,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就向当时的广西省政府申请迁至王城。而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就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难怪整个校园充满了历史感,不仅仅因为王城,也因为这所学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校园内古树成荫,环境清幽,真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中国大学的老校园,都有一种古色古香的读书韵味,后来很多新造的大学校园,则显得像暴发户一样没有文化。那种大学的文化气息,需要百年以上的修炼才能够养成。

  现在作为旅游景点的王城主楼,曾经是民国时期广西省政府的办公楼,后来变成了师范学院的办公楼,现在则改为了王城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关于王城发展史的各式文物,以及明朝历代靖江王的图像和介绍。历史天翻地覆,这些王爷已经了无踪影。当初他们很霸气地把桂林著名的山峰,也圈在了王府之内,使得老百姓只能望峰兴叹。徐霞客曾经来到桂林,一心想要攀登独秀峰,最后因为王爷不同意而没有成行,成为终身遗憾。

  今天的独秀峰和王城连在一起,成为同一个旅游景点。独秀峰并不是明朝才出名的。早在唐朝,李靖就在独秀峰下构筑了子城。子城就是城中之城的意思。李靖为唐初名将,在621年到达桂州(桂林),派人分道招抚,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自此,“岭南悉平”。李靖认为,此地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遂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

  自唐朝以来,独秀峰周围开始兴起摩崖石刻,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打磨独秀峰四周的悬崖峭壁,刻上字体不一的各种文字。其中南宋人王正功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并被人刻了上去。从此,“桂林山水甲天下”流传开来,成为响遍中国的最佳广告语。也许是因为和摩崖石刻相关,独秀峰下自此成为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在独秀峰下还有一个叫“读书岩”的地方,我现场看了一下,就是峭壁下凹进去的一小块平地,可能是当时读书人聚会切磋的地方。

  没想到的是,山脚下还有一个岩洞。进入岩洞,里面曲径通幽,岩洞的墙壁上也有很多石刻,写的多是“福禄寿”等字。其中还雕刻了无数太岁像,每一个像对应着不同年份出生的人,游客可根据自己出生的年份拜不同的太岁。到了这里我才知道太岁是有不同的形象的。这些太岁像是今人为了商业需要刻上去的,还是古人早就刻上去的,不得而知。岩洞的另一尽头已被改造成了旅游纪念品商店,里面卖着各种彩拓下来的太岁像和各种字体的“福”字。

  从岩洞出来,我们终于到了登山的台阶下。独秀峰之名,来自南朝文学家颜延之咏独秀峰的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其实独秀峰并不算独特。桂林周围都是喀斯特地貌,像独秀峰这样的山不在少数。桂林著名的叠彩山、伏波山,高度和独秀峰也差不多。之所以独秀峰很有名,是因为它就在靖江王城的正中间,而峰顶乃是观赏桂林全城景色的最佳去处,因此自古以来为文人名士所向往。可惜到了明代,该山被王城独霸,大部分人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再也无缘攀登此山。和历代王朝相比,明代的朱家最独,恨不得把天下尽收囊中,而且对文人名士最不客气,常常动不动就扒掉裤子打屁股,甚至还有灭十族的酷刑。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周围游荡了一个多月,也没有被允许登上独秀峰。

  其实独秀峰不高,总共只要登上306级台阶,就到了顶峰,爬到山顶并不算太吃力。顶峰上空间有限,造了一些不大的房子,像是凌霄殿、财神庙什么的,还有一个观景亭。站在顶峰四望,桂林风景确实能尽收眼底。尽管桂林也建了一些高楼,但可能因为旅游城市的限制,最高的楼也就20层左右,所以独秀峰还是高出周围楼房不少。极目四望,远山如黛,群山来奔,河流蜿蜒,民居鳞次,商厦栉比,市井生活,一片繁荣。今天天气炎热,爬到山顶已是一身大汗。站在山顶,微风吹拂,极目远眺,有“襟怀天地阔”之感。徐霞客当年心心念念想上来却不得其门而入,而我今天只要买一张门票,就能够完成他的心愿。历史还是在不断进步的,今天的我们和古人相比,已经相对能够为自己的命运做一些主了。峰顶上有一块牌匾,写着“孙中山夫妇留影纪念点”几个字。看来爬上过这座山的著名人物还不少。

  描写独秀峰的诗篇不少,最好的是清朝袁枚的一首诗,我抄录在这里:“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两江四湖

  从独秀峰下来,我们到桂林城里吃晚饭。城里的饭店都大同小异。在靳师傅推荐下,我们找了一家叫“有饭”的饭店,晚餐吃的是莲藕炖排骨。

  晚上8点钟,我们在文昌桥码头登船,开始了两江四湖的游览。这相当于坐船夜游桂林。所谓两江,指的是漓江和桃花江;四湖,指的是桂林城里的木龙湖、桂湖、榕湖和杉湖。这在古代实际上是一个环城水系,漓江和桃花江在城市的东边和南边形成天然屏障。在西边和北边,则人工挖出了巨大的护城河作为城市的防御系统。这个护城河,连通今天的桂湖、榕湖、杉湖和木龙湖,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护卫城市的水系。今天,这些水系已经完全处于城市中心,成为城市核心景区的一部分。据说在宋代,四湖已经热闹非凡,是游人如织、舟楫纵横的游玩之地。

  我们的游船从文昌桥码头出发,逆桃花江而上。这条游览路线经过精心打造,两岸都配上了璀璨的灯光,各种霓虹灯在两岸闪烁。这是一种人为的热闹,但岸边的老百姓三三两两在岸边纳凉、散步,似乎根本就对游船视而不见,还有一些人在河边夜钓,给人一种十分自在的感觉。

  从护城河进入湖里,需要经过一道船闸。湖面要比河面高出3米左右。船开进船闸后,后闸门关闭,前闸门放水,船体上浮,就能进入湖里了。这种水位上的落差,应该自古以来就有,不知道古代是如何解决航行问题的。据我个人的猜测,古代的湖与河之间是不通航的,其实也不需要通航。水位落差的问题,用堤坝来解决。如果不解决落差问题,两边直接打通,湖里的水就会全部流入桃花江和漓江,以至彻底干涸。

  游船入湖以后,水面就变得开阔了。湖面上有不少游船来来往往,两岸绿树连绵,尤以榕树为多。游船广播说,岸边有一棵榕树已经存活一千多年了,依然蓬勃生长,这也是这个湖叫榕湖的原因。游船前行穿过一道半圆形的石孔桥,我们就进入了拥有日月双塔的杉湖。杉湖四周比较热闹,两岸游人熙熙攘攘。有外地来的游客,也有当地居民出来散步纳凉的。日月双塔是桂林的著名象征。日塔更加高大,矗立水中,月塔玲珑巧妙,伫立岸边。相关部门给日塔配上了橘黄色的灯光,给月塔配上了银白色的灯光。两塔在不同的灯光下,各显魅力。游船到此会短暂停留五分钟,让游客可以以双塔为背景照相留念。然后,游船在湖上转一圈,沿原路返回,右转进入桂湖,再进入木龙湖。沿木龙湖向前,就到了叠彩山前。山上装饰的灯光,确实让叠彩山显得色彩斑斓,有变幻莫测之感。湖到尽头,有另外一道闸门。船进闸门,由水上升降梯把船下降到漓江江面。驶出闸门,船就进入了宽阔的漓江。之后绕过叠彩山,顺流而下。沿途可以遥看伏波山、逍遥楼和象山。这些都是桂林有名的景点。游船最后停靠在象山游船码头,全体游客下船,两江四湖游览到此结束。

  这样的游览实在是走马观花。要真正品味桂林的文化和生活,可能要到四湖边上走一走,或者沿着桃花江、漓江走一走。游完两江四湖,已经接近晚上10点。回到宾馆,已经11点,颇感疲倦,赶紧洗漱休息。

  游漓江在桂林的行程中,漓江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漓江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坐漓江旅游公司的大船,就是那种机动的大船,早上五六点就得从宾馆出发到指定地点坐船,然后乘船沿江一路南下,一直到阳朔结束,路途大概要花五六个小时,中途也不能下船。另外一种就是坐竹筏顺江漂流,沿着漓江一路南下,在沿江的各个景点都可以下竹筏游玩。后者的缺点是费用比较高,好处是时间自由,游客随时到,随时都可以出发。

  既然是出来度假,自然要选择更加自由自在的方式,于是我们选择了坐竹筏游漓江。和靳师傅约定了早上9点从宾馆出发。其实从什么地方开始坐竹筏我并不知道,反正只要在漓江上就行。汽车开到了一个叫杨堤的地方,从这里坐竹筏顺流而下,可以到兴坪古镇,沿途还可以看到漓江山水最美的部分。至少文字介绍上是这么说的。不管怎样,只要能坐着竹筏在漓江漂流就行,总比坐在拥挤的机动大船上要浪漫。

  我们买了票,到江边看到竹筏,才知道竹筏上也安装了机动螺旋桨。这样顺流而下到目的地后,还可以通过发动机逆江而上,回到出发的地点。竹筏的材料也已经不是竹子,而是像竹子一样的蓝色塑料管。知道这些情况后,心中的诗意不禁少了一半。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想象着诗和远方,但到达远方后,才发现诗和远方的现实也是如此不堪。退而求其次吧,尽管是塑料管做的竹筏,但毕竟外形还是竹筏的样子。用上了机动螺旋桨,应该说也是一种进步吧,至少对船主人来说,不用一路用竹竿撑着竹筏前行了。顺流而下后,要是没有发动机,如何把竹筏弄回去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个竹筏最多可以坐四个人,我们一家刚好坐在一个竹筏上。竹筏的票价不菲,从杨堤到兴坪古镇,每个人差不多要300元钱。我们买的是来回票,这样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就能看到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景。反正把时间和距离交给竹筏就好,剩下的就是悠闲地在江上漂着。

  掌管竹筏的是一位壮硕的中年妇女,看上去朴素开朗,没有因为在旅游区工作就变得油滑。在整个漓江风景区,不同的江段有不同的竹筏公司,相互之间都有竞争,但各江段又有统一的管理,免得竞争失控。我们买完票之后,检票处收回票据中的一半,然后撑竹筏的人留下另一半。我估计留下的这一半,就是后续算提成的凭证。我们从杨堤坐竹筏到兴坪,又从兴坪回到杨堤,她一直都非常开心地为我们服务,也没向我们要小费什么的。估计今天我们这样来回一趟,算是一单大生意,能够拿到比往日更多的提成。

  坐着竹筏沿江而下,是一种享受。那种满眼风景的惬意,脚下流水的愉悦,鱼翔浅底的惊喜,岸边水牛的幽远,竹篱茅舍的田园,不紧不慢顺流而下的随意,渔民一甩钓竿的潇洒,近山亲昵远山妩媚的自在,船娘一声问候的亲切……只有当你坐在竹筏上的时候,才能融入其中,深切体会。顺势而为,也许就是顺流而下,不问西东吧。我们从杨堤出发,就这样一路在山水中,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兴坪古镇

  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兴坪古镇码头。

  弃竹筏上岸,从码头到达古镇还有800米左右的距离。我们坐上电瓶车一路过去,道路两边都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和农家乐。我们决定先逛完古镇,再找饭店吃饭。

  兴坪古镇坐落在漓江边上。据说早在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就在这里置熙平县,负责管辖阳朔一带。后来到隋代,废熙平县,改置阳朔县,兴坪成为阳朔县的附属镇。据说古镇南侧的狮子嵅村,就是熙平县城故址。我们到达古镇里面,没有看到县城遗址,毕竟已经过去了1700多年,就算有遗址也可能真假难辨了。但古镇的街道是实实在在的,一直到近年之前,这里应该都还是一处幽静的、几乎被人遗忘的、老百姓几百年来日复一日重复着没有新意的生活的小镇。这样的小镇我很熟悉,因为我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小镇生活的。

  那一层或二层的沿街房屋,木制的排门,青石铺就的道路,幽深的院落,都是南方小镇的特点。后来旅游业兴起,人们寻幽仿古之情勃发,小镇上的游客就开始多了起来。小镇的沿街门面,许多都被改造成了旅游纪念品商店,销售当地特产和各种通用纪念品,更多的则被开发成了饭店和民宿。小镇其实不大,古街一纵一横就两条。横街要更加长一些,往前走远一些,就显露了小镇的原始风貌,人迹渐少,两边的商店也少了,保持了某种古旧的原样。纵街要短很多,除了商店,还有一个古戏台院落。我们也进去参观了一下。中国的古镇,已经因为旅游被开发得几乎千篇一律了。不过兴坪古镇有个地利,因为就在漓江边上,所以站在古镇边的江堤上,就能看到远山如黛,碧水长流,来往游船如织,它们和古镇相映成趣。在江边还有人漂洗衣服,这就有点诗意的味道了。

  逛完小镇,我们找地方吃午饭。街上的饭店,太雷同了,没法分辨好坏,而且环境逼仄。在电瓶车上时,看到有一些农家乐,就在漓江边上,可以一边吃,一边看风景。我们决定沿着来路走回去,找一家满意的农家乐,驻足吃饭。中午时艳阳高照,幸亏路边还有一丛丛高大的竹林,能把阳光挡住一部分。我们沿着漓江走到了著名的20元人民币风景处。所谓20元人民币风景处,指的是20元人民币背面的漓江山水风景,就是按照这里的风景画出来的。江边设立了很多游客照相处。我们到江边看了看,拿出20元的钞票,对着眼前的真实风景照了几张照片。兴坪古镇之所以有名,吸引游人驻足,和这个景点有很直接的关系。不过,我来之前,并不知道这里,现在看到实景,还是颇为惊喜的。

  在路的对面,就有几家看似很不错的农家乐,环境敞亮,直面漓江。我们最后决定在一家叫作“旺旺农家乐”的饭店吃饭。原因是这家饭店在路边支起了火,在上面煮着竹筒鸡,冒出的青烟混合着竹筒鸡的香味,一下子勾起了人内心的食欲。阳朔境内以两种食物闻名,一种是啤酒鱼,一种是竹筒鸡。我们打算晚上到阳朔西街去吃正宗的啤酒鱼;而竹筒鸡,据说兴坪古镇做得最好。所谓竹筒鸡,就是把粗壮的竹子截断,在竹段的中间开一个口子,把切成块的新鲜土鸡放进去,加入水,盖上竹盖,放在火上烤煮。竹筒外部会被烧焦,但由于里面有水,不会爆裂。在烤煮过程中,竹子的香味就会渗透进鸡汤里,到一定的火候,一竹筒奇香的新鲜鸡汤就熬成了,吃起来绝对是人间美味。我们找座位坐下,要了竹筒鸡和油炸漓江小鱼等菜,同时要了竹筒饭,在满眼青山绿水、江风徐来的环境里,悠闲舒适地吃了一顿午餐。

  吃完午餐,沿着江边慢慢地散步,走向码头。码头边,船娘正在竹筏上等着我们。我们坐上竹筏,船娘发动了推进器,我们开始进入漓江中心航道。来的时候,我们是顺流而下。现在我们是逆流而上,这在没有动力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漓江的水流颇急,要是人工撑着竹筏逆流而上,应该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不知道原来老百姓运载东西顺流而下后,是如何把竹筏再次划到上游的。估计不是通过陆地运输,就是靠纤绳拉上去,就像长江纤夫拉纤一样。现在有了机动推进器,就十分方便了。船娘开足马力,我们的竹筏就平稳地逆流而上,直奔来时的杨堤而去。司机靳师傅就在那里等着我们。

  又是一路青山绿水,一路百舸争流,两岸风景和来的时候相似,又有所不同。来时看的是山的那一面,回去的时候看的是山的这一面。就像看一个美人,正面背面有不同的风姿绰约,窈窕婀娜。蓝天还是那样的蓝天,白云还是那样的白云,但归去的航程少了兴奋,多了宁静,少了躁动,多了阅尽美色后的坦然。在轻微的颠簸摇晃中,在午后熏风的吹拂下,我居然昏昏欲睡,在美丽的山水之间悄然睡去。朦胧间睁开双眼,扑面而来的都是满眼的风光。这是修行了几世,度过了几劫,才换取了这一刻如此惬意的时光。

  夜游阳朔

  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逆流行舟之后,我们从杨堤上岸,告别漓江美景,回到宾馆休整。今天的后续安排是,晚上到阳朔西街漫游,吃啤酒鱼,酒足饭饱之后,看《印象·刘三姐》的演出。

  下午5点半,从宾馆再次出发,目的地是阳朔西街。一路顺畅,40分钟就到了阳朔县城。阳朔很明显是一座山城,城里的房屋绝大多数都依偎在山脚下,打开屋的后门几乎就是垂直的山体。真有点担心一旦山体滑坡怎么办。司机解释说,在这里基本上一座山就是一大块岩石,所以滑坡的可能性很小。不过我想我要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还是免不了担惊受怕。穿过城区,我们很快就到了西街。这几十年,西街已成了世界著名景点,不仅中国游客来西街,中国的文艺青年定居西街,不少老外也来到西街,开店做生意,甚至和当地姑娘结婚,成为长久的定居者。黄昏时分,霓虹灯陆续亮起,西街也慢慢热闹起来,各种饭店、民宿都热闹开张。几条纵横交错的大小街道上,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是自疫情以来,我见到过的最热闹的街景了。大部分人都没戴口罩,疫情的影响似乎已经消失。这里的咖啡店看上去格外洋气,也许是因为有老外经常出没的缘故。

  我们主要是来吃啤酒鱼的。问当地人啤酒鱼哪家做得最好,都说是刘姐啤酒鱼或者大师傅啤酒鱼。因为啤酒鱼是刘姐这家先做出来的,所以我们找到了刘姐啤酒鱼总店,坐下来点了一份啤酒鱼,又点了几个配菜,惬意地吃了一顿晚餐。啤酒鱼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把鱼(可以用不同的鱼)清理干净后,切成段放入砂锅,然后在砂锅里放入啤酒、调料等,盖上锅盖,现场点上小卡炉煮熟就行。其中最重要的是调料,号称秘制酱。这份酱,决定了做出来的啤酒鱼是否好吃,而啤酒只是增加了鱼肉的风味而已。据说其他地方的啤酒鱼不是那么好吃,就是因为做不出同样的酱。我吃的时候,总感觉吃的不是鱼,而是这种鱼的名气。和其他方法做的鱼相比,是不是啤酒鱼更好吃,其实很难判断。不管怎样,吃到了正宗的啤酒鱼,也就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可以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其实,阳朔在古代并不是以人文热闹吸引人,而是以自然风景取胜的。在唐代,阳朔比桂林更加有名。唐代诗人沈彬有一首诗,叫《阳朔碧莲峰》,是这么描述阳朔的:“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今天的阳朔,以市井繁华取胜了,自然风景反而没人提及了。

  逛街的时候,我还有一个收获。医生曾建议,到了我这个年龄,经常梳头对大脑和身体都有好处,因此我一直想买一把牛角梳,放在书包里,经常梳头。看到西街上有一家专门卖牛角梳的小店,而且师傅还在门口现场加工。于是走进店里,挑了两把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梳子,打算以后一把放在书包里,一把放在家里,随时梳头醒脑。梳子看上去很漂亮,而且还不贵,两把加起来才100多块钱,就开开心心地买了下来。

  晚上9点15分,去看《印象·刘三姐》。今天的演出有两场,一场是7点40分的,一场是9点15分的,我们挑选了第二场,这样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吃晚餐。《印象·刘三姐》是由张艺谋和王潮歌等联合导演,于2004年公演的第一部大型室外自然实景剧。演出以天然山水为背景,创造了实景剧之最,而且动用的演员全部是当地村民,既保证了稳定的演员,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使得项目可以持续发展。这部剧从开始演出到现在,已有16年的时间,其间灯光、内容、场景都有所更新。演出长盛不衰,每天的票房收入几乎都在百万之上。凡是到漓江的游客,几乎都会来看《印象·刘三姐》。后来张艺谋又做了不少印象系列,包括《印象·西湖》等。

  整个演出已经形成了流水线作业。前一场在演出的时候,后一场的观众就可以进入候场区等待。前一场散场,观众从另外的出口离开,后一场的观众就可以鱼贯而入,进入观众席。这是典型的业务和效率关系。只要有好的业务,效率自然会有人设计、提高。据说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演出三场。据我的目测,现场应该能坐5000人左右,三场就是15000人的规模,实在是太可观了。

  《印象·刘三姐》的实景位于漓江和遇龙河交汇处。两条大河交汇,本身就很壮观,加上江上异峰突起的山峦,形成了超级宏大的布景。我们进去的时候,因为场景灯光还没亮起来,看不到眼前的山形。等到演出一开场,映照远山的灯光一亮起来,整个场面就变得十分宏大。山、水、灯光融为一体,造成一种梦幻的真实。演出不以突出人物为主,而是体现了人类和自然的融合,以及在大自然中人类生息繁衍的美好。水上红绸舞、月亮独舞等,确实是十分让人震撼又迷人的表演。水乡生活的场景,也足以打动人心。所以,《印象·刘三姐》十几年来广受欢迎、口碑相传,不仅仅是因为演出场所在旅游区内,更是因为演出自身杰出的设计。

  看完《印象·刘三姐》,坐车回到宾馆,已经快12点,赶紧洗漱休息。

  遇龙河漂流

  今天的安排比较休闲,打算带孩子去遇龙河体验竹筏漂流。这是真正的竹筏漂流,竹筏是人工撑的,不再是用发动机推进的。漂流结束后顺便去看银子岩溶洞,在回来的路上再登上相公山,俯瞰一下漓江全景。

  网上对遇龙河的介绍大致是这样的: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水深0.5—2米,常年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没有都市的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

  我们早上9点从宾馆出发,沿着G321国道一路南下,拐上响水路,就到了遇龙河边的骥马码头。后来才发现,遇龙河上不止一个码头,在景色最美的十公里遇龙河上,就散落了好几个可以坐竹筏的码头。估计每个码头都是乡镇自营的,互有竞争。外来的游客到哪个码头坐竹筏,全看汽车司机把你拉到什么地方。骥马码头处于遇龙河中段,从这里漂流到下游的青厄渡码头需一个多小时,可以经过全程最美地带。

  一个竹筏可以坐两个人,由一个船夫撑着往下走。每走一段就会遇见一个堰坝,水从堰坝上漫过,不同河段落差在一米左右。堰坝上开有水位低一点的口子,这样竹筏就能顺利通过堰坝。过堰坝的时候,竹筏的头部先一头栽下去,激起浪花翻滚,如果穿着鞋,不把脚拼命抬高,就会把鞋彻底弄湿。我干脆把鞋脱下来,把脚泡在碧清凉爽的水里,感受水流从脚掌和脚趾间流过的舒适。

  遇龙河的河水很清,船夫说本来清澈见底,但因为这段时间下雨,已经有点浑浊了。不过这已经是我看到过的最清的河水了。船夫全部来自周围的村庄,每撑一次竹筏,能够拿到50多块钱,一天大概能跑两趟。这也算是一份悠闲的工作。竹筏撑到下游后,由旅游公司用卡车把竹筏拉回去,这样周而复始。由于有这样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到外地去打工。

  漂流不急不慢,让人心情放松。我已经很久没有过这样闲适的心情了。两岸的村庄不再是竹篱茅舍,而是二三层的小楼了。房子掩映在茂林修竹后面,周遭满是田园风景。远近山峰清秀迤逦,形态各异,犹如绵延不绝的山水画廊。在漓江上的漂流气势宏大,在遇龙河上的漂流则清幽宁静,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境。

  我们的船夫三十岁左右,刚刚结婚不久。临别提示,如果愿意给点小费他会很开心。尽管这有点破坏了我完美的心情,但我还是扫码给了他一点小费。毕竟这点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一定能够让他更加开心。

  去荔浦,吃芋头

  上岸后,我们坐车继续前行,前往银子岩景区。银子岩主要是溶洞景区,这里已经出了阳朔,而到了荔浦市境内。说到荔浦,大家脑袋里蹦出来的最有名的东西可能就是荔浦芋头了。荔浦芋头在清朝就享有盛名,由于乾隆皇帝喜欢吃荔浦芋头,芋头就成了广西首选的贡品。到了现代,荔浦芋头又通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成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农产品。

  溶洞景区全都大同小异。不过,银子岩的溶洞,还是值得一看。里面大、广、深,溶洞空间很大,石柱、石幔等形态各异,在灯光的映照下很有梦幻色彩。溶洞高低错落,千转百回,别有洞天。要想参观整个溶洞大概需要一个小时,我们走得比较快,用了40分钟就出来了。

  司机师傅突然说旁边的村里有一户农家乐,做芋头炖鸡特别好,建议我们去那里吃午饭。我们自然说好。去到村里,发现就是一户普通人家,三层小楼,全家人都在忙着做饭。吃饭的人还不少,坐了好几桌。我们到三楼的一个房间坐下,点了芋头炖鸡,还点了另外两道小菜。点完后等了半个多小时,芋头炖鸡才上来。其实,芋头和鸡是不太容易放在一起做的,芋头煮熟了,就容易成为芋头泥。鸡,尤其是土鸡,则需要千炖万煮才能够熟烂。

  芋头炖鸡上桌后,我看是一个砂锅,上半部分是鸡,下半部分是芋头。我分析,厨师大概是先把芋头煮好,放在砂锅里,同时用另外一个炊具把鸡炖好。然后,把鸡连同里面的汤汁倒进盛好芋头的砂锅里,让汤汁渗透到芋头里,再把鸡同芋头一起炖一下,让芋头的香味渗透到鸡里,如此一来,一锅芋头炖鸡就做好了。端上桌后,再点上炉子,微火炖煮,边炖边吃,口感很好。这也算是当地的特色菜了。在北京的时候,吃过芋头扣肉,把肉片和芋头片交替间隔着,放在一个盘里,加上调料蒸,直到把肉片和芋头片都蒸烂,一盘香喷喷的芋头扣肉就做好了。

  相公山俯瞰漓江

  吃完芋头炖鸡,我们从原路返回阳朔。前两天在宾馆的时候,看到一个视频,说漓江边上有一座山,爬到山顶可以俯瞰漓江全景。我问了一下,于是知道了这座山叫相公山。用高德地图搜了一下位置,从G321国道到达葡萄镇,往东拐上乡道,开到漓江西岸就是。

  对我来说,登高远望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既然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那就非去不可了。于是我们驱车前往相公山。去相公山的乡间小公路风景也好,路两边是桂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山坳里坐落着一些村庄,村庄周围是被开垦出来的农田和果园,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随着坡度的上升,我们回望来路,层峦叠嶂,山川秀丽,一幅完整的山水巨画展现在眼前。

  相公山其实并不高,从入口处到山顶也就走几百级台阶。但它的位置恰到好处,既地处黄布滩和九马画山两个景点附近,又在漓江西岸,登上山顶,能够一览无余地看到漓江蜿蜒的身躯。山峰青青,水流潺潺,竹筏相连。极目远眺山峦无限,低头俯瞰屋舍俨然,无尽风光尽在眼底。其实周边还有几座山,也能看到这样的景致,但可能由于太陡峭了,没有被开发出来。相公山的山坡不算太陡,能够修台阶上去。临江的一面,却是万丈峭壁,观景台建在峭壁之上,刚好为游客提供了一览无余的广阔视野。

  这个景点应该是当地乡镇开发出来的,来桂林的游客一般不知道这个地方,来的也都是一些开着车过来的散客。票价也不便宜,一张票要60块钱。在摄影爱好者中,这个地方好像挺有名,周边还坐落着几家摄影爱好者聚集的基地和客栈。他们来这里拍日出、云海等景致,抱着相机守候最美时刻的出现。据说,在此拍摄的作品,曾经获得过第10届国际影展铜奖。

  在山顶看完漓江全景,内心有一种充实的美感。从山顶下来,一路又看到阡陌相连,层峦叠嶂,犬牙相接,层层叠叠,景致无穷。不知道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是否会因为这样的景致而心情更加舒畅。可能对他们来说,更加关心的是每天的油盐酱醋。这样的景致,他们应该已经熟视无睹了吧。

  一路回到宾馆,决定晚上不再出去。前两天说是在休闲度假,其实到处走也很辛苦。全家在宾馆里吃了晚饭。本来Club
  Med的房费里就包含了餐费,不吃也是浪费。宾馆里有个蒙古烤肉馆,我们预定了座位,6点半去吃了烤肉、涮肉。宾馆配备的食品还算丰富。晚餐结束,已经夜幕垂地,但空气还是异常闷热,我们遂到园区散步。园区范围很大,有山有湖有树林,我们大约用了半个小时才走完一圈。散步结束回到房间,我处理工作一直到11点多,才洗漱休息。

  意外的折腾

  早上6点醒来,打开手机看到的第一条消息,就一下子把我惊醒了。秘书说,我们原定下午1点55分的航班被取消了。航班是海航的,估计取消的原因是旅客数量太少。海航已经陷入重大的财务困境,大概需要尽可能节约地运营吧。现在除了晚上6点直飞北京的航班,已经没有其他航班了。

  我晚上在北京还有一个活动要参加,需要在6点之前赶回去。研究了各种前后左右的方案,譬如可以坐高铁到广州再飞,坐高铁到长沙再飞,甚至直接坐高铁回北京,结果发现都行不通。最后查柳州机场,发现居然有一班12点45分的航班。我们住的地方离柳州机场只有两个半小时车程,只要9点之前走就来得及。这可能是下午6点前回到北京的唯一选择了,于是我赶紧把票订上。

  女儿要去广州见朋友,定了12点的高铁。我计算了一下时间,要是先把女儿送到桂林北站,我们再掉头去柳州机场,时间就来不及了。于是就只能让女儿自己打车去车站,我们直接从宾馆奔柳州机场而去。

  一路顺利到达柳州机场,办好登机牌,过安检后进入候机厅,还有时间坐下来吃一碗螺蛳粉。机场的螺蛳粉做得很一般,味道不怎么浓厚。螺蛳粉是柳州特产,尝一尝而已。飞机延误了快一个小时,在1点半的时候总算顺利起飞。飞机升空,我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下,赶晚上答应的活动应该没有问题了。

  飞机下午5点落地,连来带去四天的桂林漓江之旅顺利结束。

  四天的时光,匆忙而疲惫,但漫游中的经历,美景中的陶醉,让生命多了一些体验和品味。人生更多的时候是一场枯燥无味的辛苦前行。当我们难得偏离自己的日常辛劳,融入山水自然,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那就是老天对我们的馈赠,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奖励。毕竟,人生不仅仅是一场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