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虽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也比较多,但就全国范围来说,社会经济还是在缓慢发展的;尤其是南方,更是这样。这一时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也有新的发展。
  
  一、哲学 宗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派,一为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一为以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
  
  1. 哲学
  
  玄学 玄学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义理论解释儒家经典《易》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玄是幽远之意。《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注: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无是玄学的核心。这就是所谓的贵无思想。
  
  清谈玄学之风,始于曹魏正始时期(240249年)。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他们认为: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就是无的别称。无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质属性。而有却是从无产生出来的。稍晚于何晏、王弼的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所谓竹林七贤①。他们反对司马氏专权,经常遭受迫害。于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使酒任性的态度。在政治上崇尚无为,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甚至主张无君、无臣。
  
  无君论 两晋之际,鲍敬言继承了阮籍、嵇康的无君思想加以发展,著《无君论》,系统地提出了无君的主张。他认为: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可是到了后来,有了君臣和国家制度,役彼黎烝(zhēng争),养此在官,贵者禄厚,而民亦困矣。他认为造成人民痛苦的剥削、压迫、战争等,都是由于产生了君主和统治阶级造成的。他的中心思想是古者无君,胜于今世。①
  
  鲍敬言的《无君论》反映了他对现实不满的思想,揭露谴责了魏晋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争残酷、统治阶级奢侈腐朽、恣情享乐的情况。
  
  范缜与《神灭论》 范缜,字子真,原籍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少时孤贫,学习刻苦。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官。他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南齐时,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教,曾与范缜发生过激烈争论。《梁书儒林列传范缜传》曰: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hn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子良)是也;落粪溷者,下官(范缜)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范缜很明确地说明了人生富贵、贫贱的偶然性,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
  
  范缜又著《神灭论》,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其中论证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他认为神与形是两个概念,但却是结合在一起的,形是第一性的,神则是由形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他又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存?①范缜用刀与利的关系比喻形与神的关系,指明了精神对物质之依赖性,这在当时的唯物主义理论上是一大进步,有力地批判了精神不灭的思想。
  
  2.宗教
  
  佛教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又发生了永嘉时期及以后的民族仇杀,南北各族统治者亦都为他们的兴亡无常的命运而担忧,在设法巩固他们的统治;各族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为残酷的剥削、压迫和战争所苦,亦想将自己的希望有所寄托。于是佛教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迅速的发展。
  
  当时,西域的许多僧人东来传教,中国人西去求法的也不少。后赵时,龟兹(qiūc丘词,今新疆沙雅县北)僧人佛图澄很为石勒、石虎所敬重,尊为大和尚,利用他传播佛教,以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统治。佛图澄先后有门徒将近万人,所到州郡,兴立佛寺共有八百九十三所。佛图澄的弟子释道安②博学多识,对佛教经典很有研究。他为佛教僧徒制定了戒律三条;又致力于佛教经典的整理工作。这两件事对于当时和后代的佛教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安的弟子慧远为东晋著名僧人,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宣扬死后可往生西方净土的说法,后世净土宗人尊之为初祖。龟兹僧人鸠摩罗什于后秦时到长安传教,译佛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他的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等。
  
  自中国西去求法的有东晋著名僧人法显。法显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从长安西行,自海上归来,前后共十四年,历访三十余国,携回很多梵本佛经。归国后在建康译经。又撰《佛国记》,亦名《法显传》,记录他的旅行见闻。是研究五世纪初期亚洲佛教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南亚各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道教 黄巾大起义失败以后,道教开始分为两派,一为祈祷派,在农民群众中传布,以符水治病,叩头思过,属于秘密结社性质。一为炼丹派,主要为士人信奉,讲求炼丹、辟谷、导引之术①,以求延年益寿。这一派多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生活需要服务,以两晋之际的葛洪和北魏前期的寇谦之为代表。
  
  二、文学 艺术
  
  魏普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和艺术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所以这样,是和当时的时代特点分不开的。
  
  建安文学 建安(196220年)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的文学很盛,史称建安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诗人们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以当时社会的战乱、人民的颠沛流声为题材进行创作,许多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要求。建安诗人的代表有曹操父子、建安七子①和蔡琰等。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第一流的诗人。从现在保留下来的他的少数诗篇可以看出,他的诗苍凉雄健,才气横逸。五言诗中著名的有《蒿里行》,是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连年兵甲不解、生灵涂炭的情况。有名句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②四言诗中著名的有《步出夏门行》,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击乌桓时之作。有名句曰:骥老伏枥(l立),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凉,为传世名作。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后代汉为皇帝,是为魏文帝。他的名作之一《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有名句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反映了徭役征发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他的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曹操在世时,他以才学受到曹操的宠爱。他这时的诗歌以表现其政治抱负和描写贵族游乐生活为主,也有反映当时割据混战、社会残破、人民苦难的诗篇。其兄曹丕即帝位后,对曹植一直猜忌,并严加监视。使曹植长期处于被软禁的状态。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则充满了苦闷、消极思想。如他的《野田黄雀行》曰: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歌表达了幻想逃出困境,获得自由的渴望心情。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幕僚。他的成名作《七哀诗西京乱无象》描写了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ju决)、郭汜(s寺)在长安互相攻杀焚掠造成的悲惨景象。诗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见。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博学多才,通晓音律。初嫁卫仲道,夫死,又归母家。董卓之乱时,被虏入匈奴,嫁左贤王。居匈奴十二年,生二子。曹操与蔡邕有旧交,以金壁将文姬赎归,再嫁董祀。她有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章,五言体尤著名。全长一百零八句,倾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苦。如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等句,揭露了董卓诱使匈奴和羌贵族残杀汉族人民的罪恶行径。《悲愤诗》还描述了她热爱故国但却要与两个孩子永别的愁苦心情。如说:邂逅(xihu谢厚)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①
  
  田园、山水诗东晋时期,田园诗产生并有发展。陶渊明的作品是田园诗的代表。
  
  陶渊明名潜,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少年时代,家道衰微。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任彭泽(今江西湖口东南)令,因不肯折腰迎接郡里来的督邮,自动解职回家,从此过着田园生活,直至病死。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等。《归田园居》的五首之一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歌表达了他不随俗浮沉,不追逐名利;而是从内心喜爱他那幽闲恬静的田园生活。
  
  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谢灵运。他是谢玄之孙,曾任宋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他与陶渊明不同,是世家大族之冠,又身居高位。他描写山水,着意于欣赏、刻划,注重词藻。如《山居赋》,就是描写他的山庄景物之美的。
  
  民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相当发展,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建安时期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三百五十余句,一千七百余字。是描述庐江(今安徽潜山)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的悲剧。他们夫妻的感情本来很好,可是焦母对兰芝百般虐待,并把兰芝赶回娘家,兰芝被迫投水自杀,焦仲卿也自缢而死。诗歌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兰芝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之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用此名。
  
  魏晋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对立的状态。民歌的发展也就带有地区特点。南方的民歌有吴歌和西曲之分。吴歌为建康一带的民歌,西曲为荆、郢、樊、邓一带的民歌。吴歌和西曲多以表述情爱为主要内容,以婉转缠绵为其特色。北曲包括了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吐谷浑(tǔyhn土浴魂)、步落稽①等族的民歌,汉族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多以反映社会情况、北国风光为主要内容,以慷慨爽朗为特色。著名的《敕勒歌》原为一首鲜卑语诗歌。在高欢为西魏军击败时,他曾命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高欢合唱,以激励士气。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6ng穷)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①描写了北方草原苍茫无际的景色,气势豪放。
  
  《木兰诗》大约写成于北朝后期,是汉族民歌。长三百余字,内容是描述一位少女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归来的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不慕名利,淳朴贞洁的思想感情。词句通俗,叙事清晰,脍炙人口。
  
  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在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形成的。其内容包括了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代表作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刘勰,南朝齐、梁时人,所撰《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十卷五十篇。他在研究了历代各家作品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文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其中有各类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有关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文与质的关系等。他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不应当片面地追求形式。他还认为文学的发展受社会情况及其发展的制约。他在《时序篇》中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对于许多作家和作品的优劣工拙进行了评论。《文心雕龙》总结了齐、梁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把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光辉著作。
  
  南朝梁人钟嵘撰《诗品》三卷,选择自汉至梁时部分诗人及其作品,进行评论。他批评了片面追求声律及以用典为贵的风气,亦反对玄学对诗歌的影响,主张作品要古朴自然,不要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石窟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很发展,其中的石窟寺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石窟寺的开凿是随着佛教传布的方向亦由西而东、由北而南的。最早的石窟寺开凿于新疆,以拜城县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现存洞窟二百三十六个,始凿时间约在西晋后期(三世纪末)。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稍晚,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366年)。后历经隋唐至元代,均有修建。现存有雕塑和壁画作品的共四百九十二窟,其中属于前秦到北朝的有二十多窟。此外,甘肃还有不少属于这一时期的石窟。例如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为西秦建弘年间(五世纪初)开凿的;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是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开凿的。
  
  东方最早的石窟是山西大同武周山的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即位(兴安元年,452年)之时,主要的洞窟大都开凿于和平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0494年)之间。大同时称平城,为北魏的国都。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又开始在洛阳城南的龙门凿窟造像。龙门石窟现存一千三百五十二个,造像九万七千余尊,约有三分之一的洞窟为北魏时所开。
  
  石窟寺是一种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起初是以洞窟为主,后来出现了露天摩崖造像。石像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大型佛像神态肃穆安祥,虽静欲动。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高达十七米。窟壁多饰以浮雕,有小型佛像,佛教故事,还有礼佛图像等。图像个个姿态逼真,场面生动。
  
  绘画、书法 东晋南朝时期有三大画家,即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萧梁的张僧繇。顾恺之善画人物,注意点睛传神。他的名作有《女史箴》,经唐人临摹,为传世珍品。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将这张画抢走,现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陆探微擅画人物,造型有秀骨清像之评。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张僧繇亦善画人物,尤善绘佛像,兼工画龙。相传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神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很多,其中以东晋的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最著名。羲之曾从师多人,后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后人称他为书圣。其书法真迹已无存,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丧乱》等帖,犹可传真。其子王献之兼精诸体,尤工行、草和隶书,与其父齐名,被称为小圣。
  
  三、史学 地理学
  
  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很发展,官家很重视修史,私家修史之风也很盛。最著名的史学著作有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后汉书》是在前人所修的几家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所记为东汉二百年间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等。原书为九十卷,只有纪、传,无表、志。萧梁时,刘昭把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中的八志收入,并为作注,分成三十卷。至北宋时,又将范晔原书与刘昭的八志合刊为一书,成为今本《后汉书》,共一百二十卷,为研究东汉史的重要资料。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一百余年间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分为魏、蜀、吴三部,共六十五卷,取材较精,文字简炼;但无表、志。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作注,博引群书一百四十余种,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此书是研究三国史的重要资料。
  
  《宋书》为南朝梁时沈约撰,是一部记述刘宋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中载录诏令奏章甚多,保存了若干资料。八志概述先秦两汉以来的某些典章制度及其变化,补充了《三国志》无志的缺陷。可是无食货、艺文等志。原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散失,后人取李延寿的《南史》等补入。
  
  《齐书》亦名《南齐书》,为南朝梁时萧子显撰,亦为纪传体断代史,共六十卷,今本佚序录一卷。有志无表,志亦缺食货、刑法、艺文等。《魏书》为北齐魏收撰,为纪传体北魏史,共一百三十卷。本书十志中有《释老志》,为考证宗教源流的重要资料。《官氏志》叙述门阀豪族势力,《食货志》叙述北魏的经济制度,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地理学魏晋南北朝的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除正史中的地志之外,专门记述州郡地理、名山大川、地区风物的著作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为郦道元撰的《水经注》。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历任北魏的太守、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水经》为东汉桑钦撰,记载全国水道一百三十七条,每条水撰为一篇,记其源流和所经地方。郦道元为之作注。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枝流小水共一千二百五十二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原隰(x席)、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对有关史事多所考证。其字数多于原书二十倍,是原书内容的重大补充和发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生动流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科学技术
  
  数学 魏晋时期,最有成就的数学家是刘徽。他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撰成《九章算术注》九卷和《重差》(《海岛算经》)一卷提出了很多创见。《九章算术》中的圆面积的量法仍为周三径一,即=3,是很不精确的。
  
  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增加到内接正192边形,推算出л=3.1416,把圆周率求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南朝宋时的大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两个数值之间,把圆周率求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并提出了的
  
  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天,这个数据比当时其它一些历法更为准确。
  
  医学 西晋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是王叔和。他曾任太医令,精于医学,重视诊脉。他收集整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使这部重要的医学文献得以保存,并成为后代从医者的经典。
  
  当时有许多僧、道研究医理、方剂。两晋之际的葛洪撰《金匮药方》一百卷,另有简约本《肘后救卒方》(亦称《肘后备急方》)三卷。南朝齐、梁时的道士陶弘景修补《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他又撰《本草经集注》,分为七卷,著录药物七百三十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农学 贾思勰是北魏时期的农学家,曾任高阳郡(治今山东高阳)太守。他平时关心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他从文献中搜集了许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知识,又访问老农,撰成《齐民要术》一书。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育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及副业等。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农业科学著作。
  
  复习题:
  
  * 1.《神灭论》是谁撰写的?这篇论文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2.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些什么重要历史著作?各是谁撰写的?
  
  * 3.《水经注》是谁撰写的?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 4.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文学家?他们各有些什么代表作?
  
  5.祖冲之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6.《齐民要术》是何时何人撰写的?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重要名词:
  
  何晏王弼 *《神灭论》* 《后汉书》《三国志》* 《水经注》
  
  * 蔡文姬* 王羲之* 陶渊明* 祖冲之《齐民要术》《魏书》
  
  *《孔雀东南飞》* 《敕勒歌》* 《木兰侍》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参考书: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
  
  2.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肆〕五。(选读)
  
  3.《南史》卷五七《范云传》附《范缜传》。 ——
  
  ①竹林七贤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尝为竹林之游,世称之为竹林七贤。
  
  ① 以上所引均见《抱朴子外篇诘鲍》。
  
  ① 《梁书》卷四八《儒林列传范缜传》。刀谓刃。
  
  ②道安: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以僧徒崇奉释迦,当以释为姓。从此,佛教徒都姓释氏。
  
  ①辟谷、导引,道家修炼之术。辟谷,即不食五谷,导引,原为健身术,道家采用之。
  
  ①建安七子:孔融、阮禹、陈琳、王粲、徐干、应■(chng畅)和刘桢。
  
  ② 断人肠亦作绝人肠。
  
  ③ 骥老伏枥亦作老骥伏枥。
  
  ① 《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董祀妻(蔡琰)传》。
  
  ① 即稽胡,分布于今山西、陕西北部地区,亦名山胡。
  
  ① 《乐府诗集》卷八六《敕勒歌》。原为鲜卑语,译为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