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托孤
巫蛊之祸后,年迈的汉武帝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太子“谋反”案如何善后,二是由此引发的内政怎样调整,三是空缺的太子之位谁来填补。三者息息相关,一着不慎,全盘皆乱。已届老年的武帝怎样战胜丧子之痛、杀子之悔,完成生命中最后的使命呢?
终了恩怨 诛罚严明
戾太子(汉宣帝即位,追赠刘据谥号为“戾”,故史称“戾太子”)死后,汉武帝彻查“巫蛊”之狱。一件件检举,一条条诅咒,一宗宗血案,阴森恐怖,骇人听闻,笔笔追下去,却没有几个属实;浮出水面的冤狱越多,汉武帝的追悔越痛。太子是冤屈的,并无谋反之意!汉武帝想给太子平反,但苦于没有台阶可下。
征和三年(前90)九月,高寝郎(管理高帝刘邦陵墓的官员)田千秋,呈上紧急奏折为太子鸣冤。
田千秋的上疏非常简明,只讲了三点:
一是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顶多打一顿(子弄父兵,罪当笞。《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二是皇上的儿子错杀了人,究竟该判什么罪(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三是梦中一位白发老翁教我这么说(臣尝梦一白头翁教臣言。《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汉武帝晚年,第一个仗义执言的是山西乡下的一位基层文教干部令狐茂(壶关之老),请求赦免太子;第二位就是这位看守皇家陵园的小芝麻官田千秋。难道只有远离政治中心的人才能看清事件真相吗?当然不是。没有人说实话,意味着没有人愿意听实话。汉武帝晚年,内心之敏感脆弱,恰如他的身体。田千秋之言最大的贡献是给太子之罪以全新的阐释:
第一,子盗父兵不是罪。
第二,太子错杀人也不是罪。
第三,这是神人授意。
田千秋这份冒险提案是颗糖衣药丸,不仅有益,而且顺耳。尤其一句“臣尝梦一白头翁教臣言”。汉武帝不是好神仙方术吗?那就来点神的,而且,这个神人的来头还不一般。田千秋是汉高祖刘邦陵寝的门卫官,那么,他梦见的奇人无疑就是汉高祖刘邦啊!同时,田千秋用平民心看帝王事,将“太子谋反”这一危害国家安全罪大大淡化,不过是子盗父兵打一顿,家务事儿。
汉高祖显灵赦免戾太子之罪,多好的台阶!搬得多及时啊!
汉武帝看到田千秋的奏章,立即召见田千秋:“父子之间外人最难插话,只有你能明白其中的曲折;而且,这又是高祖神灵让你告诉我,因此,你应当做我的助手。”田千秋以情度人,迅速赢得了汉武帝的信任。
汉武帝随即作了三个决定:
一是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管理诸侯国及少数民族事务)。
二是诛灭江充全族,烧死到武帝甘泉宫告太子造反的宦官苏文,诛杀当初逼杀太子后被封赏的人。
三是修思子宫,建望思之台(上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而族灭江充家,焚苏文于横桥上。及泉鸠里加兵刃于太子者,初为北地太守,后族。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田千秋的上书正式拉开了为戾太子平反的序幕。
追悔莫及的汉武帝在太子兵败的长安,修建了“思子宫”;在太子逃亡自尽的湖县,盖起了“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天下人无不为之伤感。什么是世间最珍贵的?已经失去的和永远得不到的!四十年前,英姿勃发的汉武帝喜得长子刘据,大祭诸神还愿,大赦天下祈福,视若珍宝。然而,当他站在长安城西声色俱厉地鼓动全军坚闭城门,不许放走一个反贼;当他调派的丞相正规军攻击慌不择路的太子平民队伍,烽火连天,血流成河;当他为尊严而犹豫不决,层层士兵正将太子最后栖身的穷家小院重重包围……曾经的宝变成了草,而且还是杂草,必欲除之而后快。他是否想过,有一天也会后悔。对此,后人纷纷题咏,留下不少佳作:
望思台
(唐)胡曾
太子衔冤去不回,临高徒筑望思台。
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
望思台
(唐)李山甫
君父昏蒙死不回,漫将平地筑高台。
九层黄土是何物,销得向前冤恨来。
望思台
(唐)汪遵
不忧家国任奸臣,骨肉翻为蓦路人。
巫蛊事行冤莫雪,九层徒筑见无因。
望思台
(唐)郑还古
谗语能令骨肉离,奸情难测事堪悲。
何因掘得江充骨,捣作微尘祭望思。
轮台罪己 矫枉过正
丧子剧痛让武帝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
征和四年(前89)二月,汉武帝到钜定(今山东广饶县北)视察,这位运筹沙场的皇帝亲自下田犁地,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回来又祭祀泰山,求教天地。武帝会见群臣,说:“朕自继位以来,做了很多荒谬疯狂的事,让天下苍生受苦,追悔莫及。从今天开始,所有劳民伤财的事,一律废止。”(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伴随戾太子事件的平反,汉武帝已进入生命倒计时,亲自犁田,自我批评,都是对国策进行重大调整的信号。
田千秋非常敏感,他第一个听懂了汉武帝发出的信号。三月,田千秋上书:“言神仙之事的方士太多,又没有明显功效,臣恳请把他们罢免遣散。”
汉武帝点头,遣散了神仙方士。此后,汉武帝每每对群臣感叹:“以前我很愚昧,被方士们欺骗,天下哪有什么仙人呢,都是胡说八道!节制饮食、服用丹药,只不过少害病而已。”(上每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汉武帝迷信方士,追求长生,荒唐至极。“巫蛊之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长生不得、移祸于他人的产物。现在,连这个问题都可以让他自我反省,极力纠正,说明此前的政策都有机会得以调整。
六月,汉武帝任命田千秋担任丞相,并且封他为富民侯。
田千秋的出现真是一个奇迹。他的出现,为汉武帝一度昏聩、虚弱的晚年平添了些许光彩;同时,他顺应汉武帝晚年的追悔心理,提出了平反戾太子、遣散方士等重要措施。
田千秋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太高的政治素养。如果不是在那种风雨飘摇的特殊年代,他将陪伴高祖的魂魄终老一生。可见“才”不是绝对的,唯天时地利,“才”应运而生。这位平凡的守陵老人,一生有三大亮点:一是戾太子“叛乱”事件平反的发起人;二是他的出现成为汉武帝晚年自我反省的转折点;三是预示汉武帝执行多年的政策进入调整期。所以,田千秋成为汉武帝晚年提拔最快、最为信任的丞相,也是武帝一朝十三位丞相中的最后一位。
征和四年(前89),时任搜粟都尉的桑弘羊等人建议,派兵到西域轮台(今新疆轮台)屯垦戍边。桑弘羊是汉武帝最为信任的财政大臣,他的意见深受武帝重视。但这一次,汉武帝不仅没有采纳桑弘羊的建议,还专就此事下了一道诏书,此诏因轮台屯垦而起,史称“轮台罪己诏”。
“罪己诏”特指皇帝承认自己有过错的诏书,也就是皇帝的自我批评。汉武帝的“罪己诏”主要是罪巫蛊、罪征伐、罪求仙。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不许轮台屯垦戍边。
第二,追悔即位以来许多政策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第三,今后严禁增加百姓负担。
第四,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生产。
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不仅对西汉,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从此,汉武帝不再派兵出征,一心一意搞建设,殚精竭虑谋发展。“轮台罪己诏”的颁布,标志着汉武帝晚年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停止连续四十年征伐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恢复民力上来,伤害老百姓或浪费财物的事一概不做。这些政治、经济上的改革,挽救了当时濒危的局势。所以司马光才会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秦之祸”。
执政者“罪己”传统在中国很早就有。《左传·庄公十一年》记载:“禹汤罪己,其兴也勃;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但是,“禹汤罪己”的具体情况没有保存下来。汉武帝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
唯我独尊、一言九鼎的汉武帝,居然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的痛苦,甚至剖白内心——“非常追悔”,“轮台罪己诏”因此蒙上了淡淡的悲剧色彩。虽然,封建统治者的“罪己”往往只是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而普通善良的人们总是容易因悲剧而动容,为悲剧所感动。不论如何,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之中,亦可谓大智大勇。
清君之侧 顾托得人
元封五年(前106)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重用李夫人的长兄李广利。清人论及此事有一句名言:“汉武三大将,皆缘内宠。”三大将指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李广利官运亨通,缘于其软件不错,妹妹李夫人是汉武帝最宠幸的女人之一;但他硬件很差,远没有卫青、霍去病的军事奇才。
征和三年(前90),匈奴大举入侵,贰师将军李广利挂帅,与其余两位将军,共同出兵。这次出兵前的一次谈话,使李广利踏上了不归之路。
出征之前,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依依惜别,二人在渭桥窃窃私语。李广利对刘屈氂说:“希望您早点让昌邑王立为太子。”李广利说:“如果昌邑王被立为太子,丞相还有什么可忧虑的事呢?”刘屈氂当即答应了李广利的请求。
原来,昌邑王是李夫人的儿子,李广利的外甥。丞相刘屈氂与李广利又是儿女亲家,宠辱相连。戾太子刘据死后,太子之位再次成为朝堂内外的关注焦点。如果昌邑王能当上太子,李广利、刘屈氂都是受益者,所以,他俩联手要立昌邑王。
不料,两人一番体己话,被旁人听到后告发了。
大臣私下商议立太子,是大逆不道之罪。追查下去,丞相刘屈氂与夫人还有巫蛊之事。这样,刘屈氂夫妇首先被处决。接下来,李广利的妻子也被逮捕。
李广利在前线得知这一消息,急于邀功自保,率兵冒进。首先是发生内讧,接着受到匈奴单于重兵围攻,终兵败投降(初,贰师之出也,丞相刘屈氂为祖道,送至渭桥。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屈氂许诺。昌邑王者,贰师将军女弟李夫人子也。贰师女为屈氂子妻,故共欲立焉。会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祝诅上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按验,罪至大逆不道。六月,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妻子亦收。贰师闻之,忧惧。其掾胡亚夫亦避罪从军,说贰师曰:“夫人室家皆在吏,若还,不称意适与狱会,郅居以北,可复得见乎?”贰师由是狐疑,深入要功,遂北至郅居水上。虏已去,贰师遣护军将二万骑度郅居之水,逢左贤王、左大将将二万骑,与汉兵合战一日,汉军杀左大将,虏死伤甚众。军长史与决眭都尉渠侯谋曰:“将军怀异心,欲危众求功,恐必败。”谋共执贰师。贰师闻之,斩长史,引兵还至燕然山。单于知汉军劳倦,自将五万骑遮击贰师,相杀伤甚众。夜,堑汉军前,深数尺。从后急击之,军大乱,贰师遂降。单于素知其汉大将,以女妻之,尊宠在卫律上,宗族遂灭。《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大汉皇宫,金碧辉煌。龙椅上端坐着“视茫茫而发苍苍”的老皇帝,而太子之位却空空荡荡。这是怎样的诱惑?受舅舅李广利怂恿,李夫人的爱子昌邑王第一个向太子位冲刺,终因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降敌,李广利的亲家丞相刘屈氂被杀,第一个铩羽而归。
如果说昌邑王无辜,燕王旦可谓无识。汉武帝后元元年(前88),燕王刘旦突然上书武帝,要求到武帝身边侍从皇上。汉武帝何等精明,怎么会看不出他这套把戏?一怒之下,斩杀燕王使者,继而严惩燕王私藏逃犯之罪,削了他三个县的封地。燕王偷鸡不成蚀把米,落荒而逃。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燕王旦就是这样一个头脑简单、眼高手低的家伙。试问,太子之位是拼速度就能得手的?难道太子之位也讲先来后到?也讲毛遂自荐?都不能啊!什么是天下?什么是皇权?太子刘据怎么死的?“我给你,你才能拿;我不给你,你不能抢!”妄动痴心,是为不明;急不可耐,是为不智;自请入宫,是为大逆。燕王此举,徒增天下一笑。
燕王的弟弟广陵王胥很有勇力,但平时骄横不法,同样未能进入汉武帝的视野(燕王旦自以次第当为太子,上书求入宿卫。上怒,斩其使于北阙。又坐藏匿亡命,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上由是恶旦。旦辩慧博学。其弟广陵王胥,有勇力,而皆动作无法度,多过失,故上皆不立。《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癞蛤蟆断然吃不到天鹅肉,但癞蛤蟆无法停止对天鹅肉的幻想。
这也不能完全归咎诸皇子自不量力,汉武帝已入古稀之年,却迟迟不将“立储”纳入议事日程。是不是汉武帝已有合适的太子人选?谁堪当此重任呢?
幼子刘弗陵,当时不过六岁。他和母亲钩弋夫人,幼子少妻,是汉武帝晚年的开心果、忘忧草,是汉武帝晚年的最后安慰。刘弗陵身体棒,头脑好。汉武帝非常喜爱,想立刘弗陵为太子。
但是,刘弗陵再有本事,也是个小娃娃。而汉武帝去日无多,一旦驾崩,刘弗陵必须立即当政。他能独掌江山吗?想当年,汉武帝做了几年太子?从七岁到十六岁,整整九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恩威并施的天子。刘弗陵不可能有那样足够的成长期。因此,必须为他找几个辅佐朝纲的左膀右臂。汉武帝老了,不再锋芒毕露,不再搞海选、廷辩。他现在更喜欢沉思,在他的脑海里,身边的大臣被一个个翻检出来,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最终眼前一亮,霍光可担此大任。于是,汉武帝非常郑重地赐给霍光一幅画。画的是什么呢?周公背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
原来,周武王临终时,儿子成王年幼。于是,周武王就将成王托付给他的弟弟周公姬旦。汉武帝赠送霍光这幅画,用心良苦,就是要霍光效仿周公,辅佐少主刘弗陵。霍光千恩万谢,却丝毫没有流露出完全理解武帝心思的任何话语——这正是霍光的高明之处。作为臣子无论何时不要显得比皇上还聪明,这是为臣之大忌啊(时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病危。霍光哭着问汉武帝:“陛下如果不测,谁可以继位大统?”汉武帝回答:“你到今天,还不理解我送你那幅画的意思吗?立我的小儿子刘弗陵,你当周公。”霍光不是现在才明白,是不愿显得自己比皇上还聪明,故作糊涂,连连叩头说:“我不如金日(mì)(dī)合适。”金日马上说:“我不是汉人,不如霍光合适,而且会让匈奴人轻视大汉。”
后元二年正月,汉武帝下诏立幼子刘弗陵为皇太子,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四人为辅政大臣。
汉武帝下诏的第三天,溘然长辞。
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里,毫不留情地批评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他认为,汉武帝的作为与秦始皇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汉武帝有秦始皇之失,而无秦始皇之祸,原因是什么呢?
“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司马光认为,“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是汉武帝能避免秦亡覆辙的三大原因。
汉武帝的“诛赏严明”,表现得非常充分。尤其是巫蛊事件,他先逼杀皇太子、皇太孙,甚至连接受太子节令而未采取任何行动的任安也杀,放太子出城门的田仁也杀。平反冤案时,再将诬告太子、逼杀太子的人全部杀掉。田千秋因为上书得体,连续提拔,很快当上丞相,封富民侯。
但是,“诛赏严明”自然是武帝值得褒扬之事,但武帝晚年最值得称道的是“晚而改过”与“顾托得人”。
关于“晚而改过”,指武帝以“轮台罪己诏”为纲领,改革各种弊政。“晚而改过”使长期战争状态下的非正常政策得到调整,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保证了国家稳定。
“顾托得人”指让霍光等四人辅佐幼主刘弗陵,这是汉武帝晚年最耐人寻味的大手笔。
汉武帝在立幼子刘弗陵为皇太子这一问题上,面临两大考验:
一是刘弗陵的两个哥哥。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刘弗陵。
长子刘据七岁被立为太子,后因巫蛊事件被杀,他的三子一女也被杀害,只留下嫡长孙刘询。次子刘闳,被封为齐王八年后夭折。昌邑王髆短命,死于汉武帝病故之前。
刘弗陵是幼子,汉武帝立他为皇太子之时,他还有两个兄长: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燕王、广陵王平日骄横不法,汉武帝绝不会将江山交给这种不肖子。但是,以他们的劣根性,在武帝百年之后会不会制造麻烦呢?汉武帝不能不考虑啊!
二是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
据《史记·外戚世家》中褚少孙的补传记载:
汉武帝确定立刘弗陵为太子后,就决心除掉钩弋夫人。
汉武帝严厉斥责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吓得脱下首饰,叩头认罪。汉武帝毫不手软,立即把钩弋夫人押送宫廷狱中。这位年轻的宠妃,当年紧握玉钩出现在年迈的汉武帝面前,有如神话。而今,被拖出宫门仍不停地回头哀求。汉武帝声色俱厉:“你必须死!”
为什么一定要除掉钩弋夫人呢?汉武帝有自己的解释。
钩弋夫人死后,有一天,汉武帝闲来无事,问左右侍从:“大家对处死钩弋夫人有什么看法啊?”侍从大着胆子说:“马上要立她的儿子当太子了,为什么还要处死她呢?”
汉武帝说:“你们这些俗人不明白啊。历史上国家内乱,起因往往是皇上年少,母亲盛年。年轻的太后独居深宫,寂寞骄奢,淫乱之事难免发生,又没有人管得了,因为她是寡居的皇太后。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的事吗?所以我不能不除去她。”(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帝闲居,问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史记·外戚世家》)
武帝晚年,所有为他生过孩子的妃嫔,无论生男生女,全部赐死。
这就是汉武帝的“杀母存子”之法。对于年轻无辜的钩弋夫人,实在是太无辜、太残酷;但是,对于即将走入坟墓的汉武帝,不能不说是防患于未然。毕竟,对汉代帝王来说,吕后实在是一个难以摆脱的噩梦。何况钩弋夫人实在年轻,刘弗陵立为皇太子时才八岁,钩弋夫人不过二十来岁,让如此青春的皇太后守寡终生,有悖人的本性,会不会闹出绯闻,惹出事端,实在难料。
汉武帝的识人之明,举世公认。在“巫蛊之祸”中,他犯了大错,也吸取了教训。刘弗陵的哥哥们骄横不法,绝对不能立为皇太子。而选择幼子刘弗陵,虽有无奈之意,也是英明之举。
不过,汉武帝只说了原因之一,还有一点他没有讲:杀死钩弋夫人,提前为霍光辅政扫清障碍。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霍光担任首席顾命大臣?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十几岁就入宫,二十多年中,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其谨慎小心无人可比(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汉书·霍光传》)。但是,霍光是臣不是君,必须给他创造一个风调雨顺的政治环境。只要钩弋夫人在,霍光的执政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钩弋夫人是汉昭帝刘弗陵的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权威,次于小皇帝刘弗陵,而高于顾命大臣霍光。这样,她就会成为汉武帝下世之后的又一个政治中心。
钩弋夫人如果干政,秉公执政的霍光将会与钩弋夫人成为政敌。即使钩弋夫人不干政,反对霍光的势力也会联合钩弋夫人,打着太后的旗帜作乱宫廷。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都会使霍光束手束脚,寸步难行。
后来的历史证明: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固然残酷,但对于维护汉代政权也是必要的。
金日本是匈奴休屠王之子。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春,朝廷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执浑邪王子,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秋天,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屡为汉军所破,怒不可遏,欲诛浑邪王。浑邪王说服休屠王降汉。休屠王中途反悔,浑邪王杀了休屠王,率四万余人降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日因父被杀,和母亲、弟弟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武帝皇宫黄门署养马,时年十四岁。
一次,武帝在宫中宴游,令阅马助兴。当他看到一个体型魁伟、容貌威严、目不斜视的青年牵着膘肥体壮的骏马从殿上走过时,很惊讶,问起这个牵马人。武帝这才得知这位牵马人金日是休屠王之子,即拜为马监。之后,升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金日孝敬母亲,做事小心谨慎,从不越轨,深受武帝信任,成为亲近侍臣。
金日有两子,武帝很喜爱,时常留在身边嬉戏。长子放荡不羁,和宫女嬉戏,被日亲手所杀,此事让武帝对日敬重有加。武帝征和二年(前91),江充制造巫蛊之祸诬陷太子败露,武帝诛灭江充。江充好友马何罗兄弟担心自己被牵连,阴谋反叛,被金日察觉。于是,金日暗中监视。一天,武帝出行到林光宫,金日因小病卧床休息,马何罗窜入宫中准备行刺,早有警惕的金日迅速上前抱住马何罗,大喊:“马何罗反了!”马何罗被擒,后治罪(初,侍中仆射马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卫太子起兵,何罗弟通以力战封重合侯。后,上夷灭充宗族、党与,何罗兄弟惧及,遂谋为逆。侍中驸马都尉金日视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何罗亦觉日意,以故久不得发。是时,上行幸林光宫,日小疾卧庐,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明旦,上未起,何罗无何从外入。日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厢上,见日,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得抱何罗,因传曰:“马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止勿格。日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穷治,皆伏辜。《资治通鉴》卷二十二)。从此,金日的忠诚闻名朝野。
后元二年(前87),武帝病重,托霍光与金日等辅佐太子刘弗陵,并遗诏封金日秺(dú)侯。
汉武帝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道路,也留下了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他是文治武功,还是穷兵黩武?是雄才大略,还是好大喜功?是一代英主,还是嗜血魔王?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始终没有共识。汉武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看:千秋功过。 |